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公告 - 正文

The news bulletin

博士生黄贺一作Nature:离域电解质设计开启Battery600新纪元

2025-08-20


8月13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刊登了题为“Delocalized Electrolyte Design Enables 600 Wh kg⁻¹ Lithium Metal Pouch Cells”的研究论文。这项突破传统锂电池性能瓶颈的成果,第一作者为团队2022级博士生黄贺研究成果一经发布,立即获得人民日报、China Daily、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重点报道,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引发热烈反响。



  • 突破传统:“离域化”设计解锁能量密度新巅峰

传统锂电池电解液受限于单一溶剂化结构,成为提升能量密度的关键瓶颈。黄贺创新性提出“离域化”电解液设计理念,打破原有束缚,构建出自由多样的溶剂化环境,显著提升离子传输效率与界面稳定性。基于该突破,团队首次实现了能量密度超600 Wh/kg的软包电芯及480 Wh/kg模组电池,为高比能电池发展开辟全新路径。

  • 攻坚克难:团队力量破解科研迷局

面对研究中层出的挑战,黄贺坦言“整个过程充满考验”。在胡文彬教授、韩晓鹏教授等团队导师的精准指导下,依托福州联合学院先进的科研条件与协同创新的浓厚氛围,关键技术难题被逐一攻克。他特别强调科研方法的重要性:“胡老师教导我们要从实际问题出发,实验与思考深度结合,避免低效试错。”

  • 落地生花:论文成果飞向祖国蓝天

目前该技术已进入工程化应用阶段。团队建成高能金属锂电池中试线,产品成功应用于三款国产微型全电无人机,续航时间提升约2.8倍。现已掌握“材料-电解液-电极-电池”全链条核心技术,实现高一致性批量生产,预计今年下半年全面投产,生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使命。

  • 导师领航:顶尖团队培育创新火种

胡文彬教授:天津大学讲席教授、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学术带头人,曾担任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年)、国务院政府津贴(2012年)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017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能源领域用关键材料”负责人。兼任国务院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七届和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委员、“十二五”科技部“863计划”新材料领域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主题专家、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纳米催化与能源新材料、材料腐蚀与防护的研究与开发,近十年在Nature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Chem. RevChem. Soc. Rev.、 Adv. Mater.、Angew. Chem.等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500多篇,被SCI他引超过30000次,连续四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胡文彬教授(中)指导实验开展


  • 博士生挑大梁,前沿创新与人才培养并进

作为这项突破性研究的第一作者,博士生黄贺在胡文彬教授、韩晓鹏教授与郭灏博士的联合指导下,深度参与了从理念创新、实验设计到成果验证的全过程,是该项高水平研究的核心完成人之一。这不仅彰显了天津大学在储能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也体现了其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雄厚实力。

  • 成果获媒体聚焦,应用前景备受瞩目

该研究成果的发布获得了空前广泛的媒体关注,凸显了其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人民日报海外版》、《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以及《中国科学报》均在头版位置报道称“我国科学家将锂电池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提高2~3倍”;《光明日报》评价该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锂金属电池这一前沿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China Daily 》则着重报道了该电池对电动汽车、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推动作用。报道均指出,团队已攻克了从关键材料、电解液、电极到电芯制造的全链条核心技术,所有原材料与工艺均自主可控,并已建成中试生产线。

目前,采用该技术的高能金属锂电池已成功应用于多款国产微型全电无人飞行器,使其续航时间大幅提升了2.8倍,通过了严格的实际应用验证。据《中国新闻网》报道,该技术“预计今年下半年全面投产运行”,预示着这项从实验室走出的原创性突破,即将开启产业化进程,为我国在全球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提供关键支撑。

※ 媒体报道

人民日报我科学家将锂电池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提高2~3倍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14日 第 13 版)


据新华社天津8月13日电  近日,我国科研人员突破现有传统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应用性能上的瓶颈,研制出了能量密度超过600瓦时/公斤的软包电芯和480瓦时/公斤的模组电池,其性能指标比现有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直接提高了2~3倍。

锂金属电池因具备远高于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被视为解决现有电池性能瓶颈和续航能力的新一代电池技术。但目前其电解液设计难以同时兼顾电池能量输出和循环寿命的提升要求。

天津大学科研团队与合作者经过数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首创高能金属锂电池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电解液设计对主导溶剂化结构的依赖,实现了能量密度与综合性能的双提升,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13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团队负责人、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胡文彬介绍,通过这一创新,研究团队实现了高能量密度电池“Battery600”的性能目标,并成功实现了高能量密度电池组“Pack480”的可扩展性,为未来锂金属电池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目前,依托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贵金属功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团队正积极推进相关成果的技术转化和应用验证,已经建设高能金属锂电池中试生产线,成功应用于我国三款型号微型全电无人飞行器,比现有电池的续航时间提高了2.8倍。

据悉,团队目前已经掌握了高能锂电池“材料—电解液—电极—电池”全链条核心技术,全部原材料和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并且具备了高一致性批量化生产能力。

人民日报:https://paper.people.com.cn/rmrb/pc/content/202508/14/content_30095784.html  


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中国科学家将锂电池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提高2~3倍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15日 第 01 版)


据新华社天津8月13日电 近日,我国科研人员突破现有传统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应用性能上的瓶颈,研制出能量密度超过600瓦时/公斤的软包电芯和480瓦时/公斤的模组电池,性能指标比现有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直接提高2~3倍。

据悉,团队目前已经掌握了高能锂电池“材料—电解液—电极—电池”全链条核心技术,全部原材料和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并且具备了高一致性批量化生产能力,预计今年下半年全面投产运行。

人民日报海外版:https://paper.people.com.cn/rmrbhwb/pc/content/202508/15/content_30096145.html


光明日报我科研团队研发新型“离域电解液”

《光明日报》( 2025年08月15日 08版)

  

本报天津8月14日电(记者王艺钊、朱斌 通讯员刘晓艳)随着电动交通、低空经济、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能量、长续航可充放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13日,国际期刊《自然》在线刊发天津大学科研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突破现有传统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应用性能上的瓶颈,首创锂金属电池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在国际上首次研制了能量密度超过600瓦时/公斤的软包电芯和480瓦时/公斤的模组电池,其性能指标将现有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直接提高了2至3倍。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锂金属电池这一前沿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如何在重量更轻、体积更小的情况下储存更多电量?能量密度是电池核心指标。锂金属电池因具备远高于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被视为突破现有电池性能瓶颈和提高续航能力的新一代电池技术。但目前的电解液设计主要依赖溶剂主导或阴离子主导的溶剂化结构,难以同时兼顾电池能量输出和循环寿命的提升要求。

为此,天津大学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攻关,经过数年首创高能锂金属电池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电解液设计对主导溶剂化结构的依赖。

团队负责人、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胡文彬介绍,这种全新的离域电解液设计理念,通过引入多样化的电解液微环境,增加溶剂化环境的无序性,从而优化整体电解液性能。通过这一创新,实现了名为“Battery600”的高能量密度电池的性能目标,并成功实现了高能量密度电池组“Pack480”的可扩展性,为未来锂金属电池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与此同时,该技术兼具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特性。

目前,团队已经掌握了高能锂电池“材料—电解液—电极—电池”全链条核心技术,全部原材料和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并且具备了高一致性批量化生产能力。

光明日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5-08/15/nw.D110000gmrb_20250815_2-08.htm


China Daily: Improved lithium battery unveiled

Scientists at Tianjin University have developed a high-energy lithium metal battery with an energy density two to three times greater than that of existing lithium-ion batteries, according to finding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Nature recently.

The breakthrough was achieved by redesigning the battery's electrolyte to improve the movement of lithium ions. With batteries of the same weight, the range of electric vehicles is expected to multiply.

The findings are a significant step in meeting the urgent demand in fields such as electric transportation and the low-altitude economy for high-energy, long-duration rechargeable batteries.

Energy density, the amount of energy that can be stored per mass, is a core performance indicator for batteries.

"For a long time, scientists have hoped to increase the energy density of batteries while ensuring maximum safety, enabling batteries to store more electricity with lighter weight and smaller volume," said Hu Wenbin, a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Tianjin University and leader of the research team.

Developers have faced challenges i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traditional lithium batteries, Hu said. The electrolyte of traditional lithium batteries is generally composed of a single salt and a few solvents, forming a point-like structure. That structure limits the migration capability of lithium ions, resulting in imbalances in the electrolyte and restricting the battery's energy storage and cycling performance.

To address the problem, the team designed an ultra-dispersed electrolyte, or UDE, after years of research.

"Compared with the relatively single composition of traditional electrolytes, this electrolyte integrates multiple solvents and salts, significantly enhancing the disordered solvation micro-environment. It creates a face-like microscopic environment, effectively reducing the kinetic barriers to lithium-ion movement," Hu said.

The new electrolyte design optimizes performance and achieves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high energy density targets, Hu added. Pouch cell energy density exceeds 600 watt-hours-per-kilogram, and battery pack energy density exceeds 480 Wh/kg.

By comparison, United States electric car manufacturer Tesla's 4680 battery has an energy density of about 300 Wh/kg, and Chinese electric vehicle company BYD's Blade Battery is around 150 Wh/kg.

"This lay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application of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Hu said.

The team also discovered that within the dispersed microscopic environment formed by the UDE, a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or SEI, develops inside the battery.

"This robust and stable interface enables the electrode to remain stable during prolonged cycling, which is crucial for enhancing the lifespan of high-performanc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Hu said.

The researchers us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screen electrolyte materials, significantly shortening development time. They collaborated with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and several Chinese companies.

With support from national-level platforms such as Tianjin University's National Industry-Education Platform of Energy Storage and the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Precious Metal Functional Materials, the team is promoting commercializa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findings.

A pilot production line for high-energy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is operational, and the technology has been tested in three models of domestically developed micro electric drones. Their flight endurance increased by up to 2.8 times compared with current battery systems.

China Daily: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508/19/WS68a3e536a310b236346f259d.html


科技日报头版:新设计使锂电池续航能力提升2~3倍

2025年08月14日 01版

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胡文彬教授团队首创“离域化”电解液设计理念,成功打破传统电解液设计的性能桎梏,研制出能量密度突破600瓦时/公斤的软包电芯及480瓦时/公斤的模组电池,较现有商用锂电池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提升2—3倍,同时兼具优异循环稳定性与安全性。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13日发表在学术期刊《自然》上。

锂金属电池被视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突破口。但现有电解液设计难以同时兼顾高能量输出与长循环寿命,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世界性难题。

胡文彬介绍,这种全新的高能金属锂电池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通过调控电解液微环境,增强溶剂化结构无序性,成功平衡了溶剂与阴离子的协同作用。这一创新有效降低了电极/电解液界面的动力学障碍,显著提升了界面稳定性,为电池性能的突破性提升提供了巨大潜力。研究实现了高能量密度电池“Battery600”的性能目标,以及高能量密度电池组“Pack480”的可扩展性,为未来锂金属电池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依托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国家级平台,团队正积极推进相关成果的技术转化和应用验证,现已建成高能金属锂电池中试生产线。产品成功应用于我国3款型号微型全电无人飞行器,使其续航时间延长了2.8倍。

科技日报:https://epaper.stdaily.com/statics/technology-site/index.html#/home?isDetail=1&currentNewsId=e4c1e70dd6724a2aa4778b1f10141f4e&currentVersi>


中国新闻网:中国团队研制出高能量密度锂电池 续航能力提高2至3倍

中新社天津8月14日电 记者14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科研团队近日研制出能量密度超过600瓦时/公斤的软包电芯和480瓦时/公斤的模组电池,其性能指标比现有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提高了2至3倍。

相关研究成果于13日晚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能量密度是电池的核心指标,突破电解液设计瓶颈,开发新一代更高能量、更长续航的锂电池技术,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各国研究人员都在力求攻克的技术难关。

天津大学科研团队经过数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首创高能锂金属电池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电解液设计对主导溶剂化结构的依赖。

团队负责人、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文彬介绍,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团队实现了高能量密度电池“Battery600”的性能目标,并成功实现了高能量密度电池组“Pack480”的可扩展性,为未来锂金属电池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目前,团队已经掌握了高能锂电池“材料—电解液—电极—电池”全链条核心技术,全部原材料和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并且具备了高一致性批量化生产能力,预计今年下半年全面投产运行。(完)

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5/08-14/10464771.shtml


中国科学报头版头条:锂金属电池从“偏科”变“全能” 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相比传统锂电池提升两三倍

《中国科学报》2025年8月18日 01版


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曾因手机电量即将耗尽而焦急不已,并希望手机的电池容量如果能再大点儿该多好。

“手机电池只是可充放电池的一个小应用。如今,随着电动交通、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高能量、长续航可充放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彬告诉《中国科学报》,单位电池中可容纳的电量多少被称为能量密度。如何在重量更轻、体积更小的情况下,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已成为电池领域需要攻克的一大技术问题。

不久前,胡文彬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锂金属电池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并研制出能量密度超过600瓦时/公斤的软包电芯和480瓦时/公斤的模组电池,比传统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提高了2~3倍。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

“偏科”的锂金属电池

当前,可充放电池的“主流”是锂电池。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锂电池有个全名——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并不复杂,主要由某些氧化物材料构成的正极、石墨材料构成的负极,以及夹杂着锂离子的电解液组成。”团队成员、天津大学教授韩晓鹏说,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其实就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不断嵌入和脱嵌的过程。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

韩晓鹏告诉记者,目前用来制作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材料主要是石墨。这种材料的优点是造价低廉、性能稳定且十分安全。但它的缺点也十分明显,比如锂离子容纳能力不足。这直接导致电池能够“充入”的电量不多,从而显著影响电池的续航能力。

目前,科研人员已经研发出新的替代方案——锂金属电池。

“相较于锂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最大的变化是将负极的制作材料由石墨变为纯金属锂。”胡文彬说,这一改变大幅度提升了负极的锂离子容纳能力,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比如,锂金属的造价比石墨高很多,且锂元素的性质十分活跃,极易与周围环境发生反应。

“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还要解决锂负极与正极及电解液之间的适配问题。”胡文彬说。

在这个问题上,目前传统的电解液设计主要依赖溶剂主导或阴离子主导的溶剂化结构,很难同时兼顾电池能量输出和循环寿命的提升要求。

“简单来说,就是目前的电解液设计往往只能集中于电池的一种特性,要么集中于提升电池容量,要么集中于提升电池的耐久度,总之,不能实现性能的全面兼顾。”韩晓鹏解释说,这就像一个严重偏科的学生,只有一科成绩优秀,其他学科十分平庸。

胡文彬团队的目标就是让锂金属电池这名“偏科生”能够“全面发展”。

显著提升电池性能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离域电解液”设计理念,其核心思路是通过引入多样化的电解液微环境,增加溶剂化环境的无序性,优化整体电解液性能。

“离域电解液主要由多种锂盐和溶剂组成。要想突破传统电解液系统的局限,就得实现在溶剂化结构分布上点、线、面的跨越,使锂离子在多个局部环境中协调,提高锂离子的扩散性,从而提升电池整体性能。”韩晓鹏说。

为实现这一目标,研究人员借助人工智能,对近300种溶剂和100种锂盐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计算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溶剂和锂盐进行分类。通过分析,他们选取了表现最佳的类别,并将其用于离域电解液的设计。

为验证离域电解液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团队用这种电解液组装了多款高能锂金属电池。在一系列测试中,电池成功实现了超过600瓦时/公斤的能量密度。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能量密度最高的锂金属软包电池,且经过100次循环后,电池的能量密度仍未出现明显衰减。

“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韩晓鹏说。

在安全性方面,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热失控和机械冲击测试。结果表明,采用离域电解液的电池在热和机械稳定性方面表现出更高的性能,且气体释放显著少于现有的锂金属电池,显示出更好的安全性。

用电池为产业发展“松绑”

为进一步验证离域电解液在大规模应用方面的潜力,研究团队组装了一台3.9千瓦时的锂金属电池组。该电池组的能量密度达到了480.9瓦时/公斤,并在25次循环后保持稳定性能。

受访时,胡文彬表示,一旦这种大规模应用成为现实,将在很多方面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松绑”。

“目前,电池能量密度过低、续航力差的问题束缚着很多产业的发展。”胡文彬以手机为例解释说,对于消费者而言,电池能量密度低导致很多手机一天就得充一次电,否则难以保证正常使用。但如果能将手机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一周两充”将不再是奢望。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因为电池能量密度直接制约了手机屏幕的扩大及相关程序的安装量,毕竟过大的屏幕及过多的程序会消耗更多电量。“如果手机电池的电量可以提升两到三倍,手机的未来发展将会获得比现在大得多的空间。”胡文彬说。

此外,伴随着我国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无人飞行器的电量问题也越来越凸显。“电量直接制约无人机的飞行里程,甚至引发‘里程焦虑’。”他说,类似情况也会出现在深海乃至太空的探索过程中,而消除这些“焦虑”的最主要途径,就是在保持电池体积大体不变的前提下,大幅提升其能量密度。

“总之,随着相关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人们对于高能量电池的需求将日益增加,而我们的高能锂电池技术有望为这些领域提供更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这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胡文彬说。

中国科学报:https://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41622


中国教育报头版天津大学科研团队在锂金属电池领域取得新突破 锂电池续航能力有望提高2至3倍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5日第1版


本报讯(通讯员 刘晓艳 记者 陈欣然)北京时间8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刊发天津大学团队最新研究成果,研究首创锂金属电池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研制出能量密度超过600瓦时/公斤的软包电芯和480瓦时/公斤的模组电池,其核心性能指标相比现有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直接提高了2至3倍。

锂金属电池因具备远高于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而被视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突破口,但目前的电解液设计难以同时兼顾电池能量输出和循环寿命的提升要求。天津大学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攻关,经过数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首创高能锂金属电池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电解液设计对主导溶剂化结构的依赖。

团队负责人、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胡文彬介绍,通过这种全新的离域电解液设计理念,研究实现了高能量密度电池“Battery600”的性能目标,并成功实现了高能量密度电池组“Pack480”的可扩展性,为未来锂金属电池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与此同时,该技术兼具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特性,在高能电池研究领域形成了前沿引领作用。

目前,依托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贵金属功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团队正积极推进相关成果的技术转化和应用验证。已经建设高能锂金属电池中试生产线,成功应用于我国3款型号微型全电无人飞行器,比现有电池的续航时间提高了2.8倍。目前,团队已经掌握了高能锂金属电池“材料—电解液—电极—电池”全链条核心技术,全部原材料和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并且具备了高一致性批量化生产能力,预计今年下半年全面投产运行。

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08/15/content_144740_18802114.htm


中宏网:《自然》刊发天津大学团队最新成果 可将锂电池能量和续航提高2-3倍

北京时间8月13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以“离域电解质设计实现 二次锂金属软包电池突破600Wh/kg”为题在线刊发天津大学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突破现有传统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应用性能上的瓶颈,首创锂金属电池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在国际上首次研制了能量密度超过600瓦时/公斤的软包电芯和480瓦时/公斤的模组电池,其性能指标比现有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直接提高了2-3倍。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锂金属电池这一前沿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中宏网:https://www.zhonghongwang.com/show-257-432559-1.html


今晚报:《自然》刊发天大团队最新成果 锂电池研究全球领先


2025815日第08

北京时间8月13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以“离域电解质设计实现 二次锂金属软包电池突破600Wh/kg”为题在线刊发天津大学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突破现有传统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应用性能上的瓶颈,首创锂金属电池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在国际上首次研制了能量密度超过600瓦时/公斤的软包电芯和480瓦时/公斤的模组电池,其性能指标比现有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直接提高了2-3倍。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锂金属电池这一前沿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随着电动交通、低空经济、消费电子及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能量、长续航可充放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突破电解液设计瓶颈,开发新一代更高能量、更长续航的锂电池技术,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各国研究人员都在力求突破的技术难关。天津大学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攻关,经过数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首创高能锂金属电池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电解液设计对主导溶剂化结构的依赖。

团队负责人、天津大学材料学院胡文彬教授介绍,这种全新的离域电解液设计理念,通过引入多样化的电解液微环境,增加溶剂化环境的无序性,从而优化整体电解液性能。团队聚焦多元化典型应用场景下电池需求,近年来在《自然》等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40余项。

目前,依托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贵金属功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团队正积极推进相关成果的技术转化和应用验证。已经建设高能锂金属电池中试生产线,成功应用于我国三款型号微型全电无人飞行器,比现有电池的续航时间提高了2.8倍。目前,团队已经掌握了高能锂电池“材料-电解液-电极-电池”全链条核心技术,全部原材料和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并且具备了高一致性批量化生产能力,预计今年下半年全面投产运行。

今晚报:http://jinwanbaoepaper.enorth.com.cn/jwb/html/2025-08/15/content_87651_2516939.htm